,原本有一定存粮,到了嬴政后期和二世皇帝时期,由于徭役繁重,农耕荒废,敖仓存粮被消耗殆尽。
“朕就在虎牢关,等韩将军的捷报!”
有强大军力,又有优秀统帅带兵,子婴很有信心。
在这天,秦军有一部分人员很忙碌,忙于核实军功。
秦军对各种统计数据十分严谨,尤其是军功核实。
杀敌人数昨天已统计出来,军功不仅要核实到部、曲、屯、什、伍各个级别,还要尽量精确到个人。
汜水上游某地,这里有大量赵兵尸体。
军功队和骑兵在这里忙碌着。
“有一千四百三十七人,是由秦勇所部斩杀!”
军功队宣布之后,又再核实得更详细。
“这三百七十八人,由百将赵局率部斩杀!”
“这三百一十三人,有百将王追将率部斩杀!”
“这四百零三人,由百将周桑率部斩杀!”
…………
军功队再把具体每个百将斩杀人数确定。
在精确下来是具体每个屯、什、伍。
花费了半天,终于把集体军功核实完毕。
又再花了半天,把个人军功全部核实完毕。
在这三万骑兵中,凡是军候级别以上,都有获得集体军功。
整个战斗,斩杀敌军也就三万余人,具体到每个士兵时,后来赶来的骑兵中,有许多士兵没有斩杀敌人的机会,没有获得个人军功。
随后,秦军再集中处理赵军尸体。
在骆甲下辖的各个五百主当中,秦勇所部杀敌最多。
这天晚上,子婴接见参战骑兵各级军官,又再见到了秦勇。
打量着这个年轻与自己相若,长得壮实魁梧的汉子,子婴开心一笑,拍拍他的肩膀,说道:“十年前,你在函谷关说要做将军,果然没让朕失望,短短十年,由行伍做到了五百主。继续努力,朕相信你能做将军!”
子婴亲自端起装满酒的酒碗,递给秦勇。
“朕敬你一碗!”
秦勇受宠若惊,恭敬地接过酒碗。
子婴再端起一碗酒,跟秦勇一起干了。
得到皇帝亲自表扬和敬酒,这是极大的荣誉,其他军官都羡慕得紧。
子婴再对骆甲勉励一番,给他敬酒。
第二天,韩信亲临大军向东,向荥阳方向而去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新郑城外,赵军军营,主将大帐。
这天,李左车在大帐里,看着叔父李齐送来的军情。
布帛里写着,秦军从汜水正面强攻,他指挥部下奋力杀敌,杀秦军最少有五六千。
布帛中又还写着,秦军在前几天建造了大量的船只,把船只约莫数目写出来。
看着叔父所写的内容,李左车没有太大的惊喜,反而眉头紧皱。
韩信可不是省油的灯,如果没有机会,嬴子婴和韩信,宁愿暂时不进攻,也绝不会不惜代价强攻。
按照那天作战情况来看,伤亡比例为三比一或四比一,在全力防备情况下,秦军要强攻渡过汜水,最少要付出十万人以上的代价。
秦军进可攻、退可守,就算暂时出不了虎牢关,好好管治三川郡便是,不会做这样愚蠢的事情。
李左车思维活跃起来,在大帐内来回踱步,思考着相关问题。
秦军建造了这么多船只,到底是为了什么?
难道……?
难道只为了迷惑叔父?好趁机在上游偷偷渡河?
如果因此让上游防备松懈,又或者抽调部分兵力,这样韩信就有机会了。
想到这一层,李左车忐忑不安,立即提笔在布帛上写字,言明叔父要注意的问题,切莫上了韩信的当。
写完后,立即派人赶往汜水。
看着那骑马向北疾驰的士兵,李左车心中叹息:“哎!但愿还来得及吧!”
这时,侍从兵把饭菜端来。
心中烦躁的李左车,根本吃不下,要确保汜水无恙,确保叔父按照他要求来做,他的心情才能好起来。
派出去的人出发没多久,北边一匹马疾驰而来,进得军营找李左车。
相隔不到半天,又有那边的人前来,李左车已预感到大事不妙。
“李将军,我军败了!汜水河我军惨败!”
果然如此!
那人把事情详细说出来。
此时的李左车,痛心疾首,肠子都悔青了,他后悔为什么自己不亲自镇守汜水防线,要是由他在汜水,当时就能看穿韩信的奸计。
他走到大地图前,看向汜水周边,已经断定,韩信很快就会发兵荥阳,现在赶去救援已经来不及了。
李左车立即派人通知曹参,入新郑跟张良、韩成商讨对策。
新郑,皇宫书房。
在这里的李左车、曹参、张良、韩成四人,都心情郁闷。
张良一脸的难过,痛心疾首道:“汜水防线,还是被暴秦突破了!”
韩成十分焦急,对李、曹两人道:“广武君、曹将军,该如何是好?”
韩军只剩下区区九万军队,驻守在各个城池,其中新郑有五万守军、荥阳一万、京县五千。
至于城池以外的战事,就不得不依赖齐军、赵军了。
在一般情况下,两国援军不能进入城池,韩国要确保对城池的控制权。
李左车道:“刚获得胜利,韩信肯定会趁机发兵,荥阳、京县保不住了。”
他指着地图中汜水东边到新郑一带,汜水正面四五十里是荥阳,荥阳往南四十里是京县。
新郑西北百余里是京县,东北四十里是苑陵,苑陵往北百余里是博浪沙。
李左车道:“我们可把兵马集结于京县南边,跟秦军决战。韩信用兵狡诈,他夺取荥阳、京县后,有两种可能。除了从京县南下外,还有可能取道荥阳东边的武强、博浪沙,南下苑陵,再扑向新郑。我们必须分兵据守。赵军在汜水已失去六万兵力,京县南边,就有劳齐军了;我再亲自领兵,部署于苑陵以北。此外,轘辕关那边还得死守,切莫给秦军第三条进军路线。只要能阻止秦军南下,韩国就能保住。”
他看向张良和曹参,问道:“张丞相、曹将军,两位觉得如何?”
张良道:“看来,没有更好的办法了。”
曹参道:“广武君所说,已是最好的办法了,就这么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