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
桃桃小说 > 武侠小说 > 大炎不良人 > 第八百三十五章 安民镇的不速之客

第八百三十五章 安民镇的不速之客(1/2)

    安民镇。

    此时已经是深冬季节,安民镇又位于东北,天寒地冻,恰逢前几日又下了一场雪,雪虽然不大,可持续时间很长,停停歇歇,没完没了,让人心生厌烦。

    春看百花冬听雪,夏有凉风秋望月,那是文人骚客眼中的四季,对于绝大多数的百姓而言,冬天总是那么的难熬,家境好一点儿的,可以存活下去,可是对于那些家境不好的人来说,冬天就是一个生死劫,能否熬过去,只有天知道。

    不过,安民镇虽然地处北方,可因为远离嘉州城,又有太白山横亘在大炎和北蛮之间,这使得在这个常年征战的北方,安民镇却过的十分的平静。

    小镇的百姓都很淳朴,当然,民风也很彪悍,从十多年前开始,自从那个姓许的小孩来了之后,小镇就陆陆续续多了很多外来客,人们虽然感到意外和困惑,却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,只要他们不打扰到镇子里的安宁,他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呗。

    小镇不大,生活却很富裕,一方面是远离战乱之地,百姓安居乐业,另一方面则是这里距离大炎王朝的龙兴之地不远,受到了朝廷的诸多恩惠。

    虽说是冬天,可家家户户都有柴火去烧,大冬天的,外面天寒地冻的,自然没有几个人愿意出门,大部分人都坐在温热的炕头上闲聊,而聊的最多的还是许一凡。

    许一凡虽然是镇子上的外来者,可他从小就在镇子吃着百家饭长大的,早已经是镇子的一员,以前,他们只是觉得这男娃长得好看,比女孩还俊俏,长大之后肯定是入赘到某个富裕之家当姑爷的料,许一凡还在镇子到底时候,他们就经常这样打趣许一凡,而每次许一凡都会腼腆一笑,那样子着实可爱,尤其是那两个小酒窝,让人忍不住想去戳一戳。

    在许一凡离开镇子之后,大家都觉得有些惋惜,但是他们也知道,安民镇太小了,不适合这个小男娃,镇子里很多人都相信,许一凡离开安民镇之后,会有一番作为,只是,他们没想到的是,许一凡居然有那么大的本事,又是经商,又是领兵打仗的。

    现如今的安民镇,可以说是十里八乡最富裕的一个镇子,因为许一凡在崛起之后,就给安民镇弄了不少产业,让很多人借此有了稳定的收入,钱虽然不多,不至于说大富大贵,可至少不会饥寒交迫。

    不过,人一旦有了钱,心思也就多了,不少安民镇的原居民,在积攒了一笔钱之后,就离开安民镇,去往嘉州城,或者其他的大城池生活,人各有志,这也使得安民镇变得比以前冷清了许多。

    这几年,安民镇来了不少外来者,他们或买,或租下这里百姓的房子,开始经商做生意,说是做生意,可小镇就那么大,大部分东西镇子上的百姓都能自予自足,无需用到这些,因此,很多商铺都生意惨淡,可这些人在亏钱的情况下,也没有离开,似乎他们不是来做生意的,而是来定居的。

    镇子的东边有一座荒山,荒山之上有一座坟冢,以前住着一个瞎子老头,还有一个粉嫩少年,现如今,荒山还是荒山,而坟冢也成为了真真的坟冢。

    在荒山的对面,有一座桃花山,是那个少年和一个黑瘦的小丫头种植的,现如今,这些人都不在了,唯独那座桃花山还在,可惜,自从几年前,从长安来了一个贵人之后,桃花山就被封山了,镇子的百姓想去吃樱桃,可就没戏了。

    因为无人打理,桃花山长满了荒草,而桃花树也没人修建,开始野蛮生长,这使得桃花树没有以前那么好看了。

    而在今年冬天下第一场雪的时候,镇子上来了一个白衣男人,男人年纪不大,却也不算小,四十多岁,孤身一人。

    来到小镇之后,就在距离桃花树不远处搭建了一个草棚居住,镇子上的官差曾经去驱赶过几次,可每次男人都笑脸相迎,从怀里摸出一些碎银子,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,三番五次过后,也就没人去管了,反正他只是住在山下,没有去桃花山上,不算违禁。

    男人姓武,名字不详,读过书,谈吐不凡,来到镇子之后,既在镇子上唯一一家私塾当了一个先生,镇子不大,私塾以前是没有的,在多年前,宋洪-志当县令的时候,曾经出资建立了一个私塾,据说是为了让他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读书。

    私塾的建立,也给小镇的百姓带来了好处,读书识字对于百姓而言是好事儿,反正镇子上的私塾也不花钱,私塾不大,以前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一个人教书。

    老人姓孟,小镇上人喜欢称呼他为孟夫子。

    孟夫子年龄不小,脾气也很好,书教的好不好,小镇的人不知道,可人是真的好,至少去私塾读书的孩子,回家之后都说老夫子人很好。

    不过,孟夫子在小镇没待几年,就离开了,可能是年龄大了,也可能小镇的孩子太顽劣了一些。

    在孟夫子离开之后,小镇又先后来了两个教书先生,一个五十多岁,据说是嘉州城那边一个屡考不中的老秀才,为人很严厉,几乎没有什么笑脸,喜欢掉书袋,更喜欢惩罚学生,导致很多学生都很怕他。

    老秀才也没有在镇子里待多久,前前后后也就三年不到,就离开了这里。

    在老秀才离开之后,又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男人,男人玩心很大,教书的时候不好好教,喜欢带着孩子们四处乱跑,进山打猎,下河摸鱼,凡是文人该做的事情,他是一样不做,凡是文人觉得不耻的事情,他是做了个遍。

    男人姓柳,据说曾经是个举人,在外地当了几年官,后来不知道为何辞官了,不知道是能力不够,还是无心为官,在小镇百姓看来,应该是前者,毕竟柳先生太不着调了。

    柳先生是在元符十三年来小镇的,他来的时候,恰好是开春季节,也是许一凡离开小镇后的一段时间,虽然柳先生教学不着调,可为人很好,春天帮着播种,夏天帮着照看庄稼,秋天帮着收割,冬天更是帮着打柴,谁家有点儿什么事儿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。

    柳先生书读的多不多不知道,可本事不少,看个病啊,采个药啊,打个兔子摸个鱼,还是绰绰有余的,红白喜事他也很精通,总而言之,像这些‘歪门邪道’的东西,柳先生是会的不少。

    其实,对于小镇的百姓来说,读书不读书的没有多大关系,只要能认字,能写自己的名字,就足够了,反正他们也不指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读出一个秀才举人什么的,因为真正能读书,想读书的人家,都不会把孩子放在一个镇子的私塾当中。

    现如今,小镇的私塾得到了翻新,孩子不少,教书先生起初只有柳先生一个人,应对起来有些困难,可随着武先生的到来,柳先生的任务就轻松很多。

    年底了,孩子们早已经回家了,整个私塾都没有人在,而柳先生就住在私塾当中。

    这场雪来的缓慢,下的不大,却迟迟不肯离去,今日更是突然加大,从小雪变成了鹅毛大雪,柳先生独自一个人坐在一个自制的小火炉旁边烤火,火炉里放着木炭,木炭品相不错,是他自己带着小镇上的孩子一起烧制的。

    木炭烧了很多,大部分都送给了那些帮忙的孩子们家里,还有一些送给了小镇一些孤寡老人,省着点儿的话,足够他们熬过这个冬天。

    火炉旁边放着两个红薯,一个男人拿着一本书,正看的津津有味,时不时的会流出会心一笑,只是,那笑容看起来多多少少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