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
桃桃小说 > 历史小说 > 季汉彰武 > 第二十二章 曹操回京说情

第二十二章 曹操回京说情(2/2)

,斩郅支单于于万里西域,遂用西塞上乘之铁打造此剑。世祖时马援南征,世祖便以此剑赐予伏波将军,激励他为国效力,只是马援死后,马氏逐渐落没,马援之孙马康因涉及大将军窦武案被杀,此剑也就不知所踪了。不料父亲竟又重新发掘此剑,曹操再三抚摸剑身,甚是喜爱,对曹嵩笑道:“大人有心了,不过大人放心,董卓哪里用得上此剑?我定能全身而退,大人且等我消息便是。”说罢他转身离去,曹嵩在后面叫不住他,只能自己在屋内跺脚叹气。

    曹操将宝剑放入剑匣珍藏起来,便随使者同往显阳苑,一路快马。快走到苑门时,他见苑门上悬着一个头颅,看着颇为眼熟,只是头发挡住了面孔,使他辨认不出,使者知他疑问,对他解释说:“那是前车骑的首级,车骑不能阻两宫之变,离胞亲之亲,太尉要以他明正典刑,便将尸体车裂,头颅悬在此处,以敬天下效由。”

    曹操听得寒毛都直竖起来,但他心思敏锐,见苑前停满车马,便知晓董卓此时正在大肆收揽人心,只要自己谨小慎微,还不至于横遭祸事。他便整理衣装,亦步亦趋地跟在使者身后,打量苑中来往的官员,竟见到不少熟悉面孔:有颍川四长韩韶之子韩融、亦有八厨之王章、秦周、胡母班、还有八及之刘表、南阳阴氏阴修、南阳吴氏吴循,这些要么闻名天下,要么是帝乡望族,如今汇聚一堂,实是难得。

    使者将曹操带到董卓厢房前,便拱手对曹操说:“董公爱才,曹君莫要心怯,董公问什么,曹君便答什么。”曹操这才注意到使者手上有一条蜈蚣般的疤痕,他再打量这使者高大的身材,还礼之后不禁好奇问说:“在下理会得,只是不知兄台贵姓?我看兄台如此英武,想必是董公麾下的良将吧!”

    这相貌粗犷的汉子一愣,随即腼腆笑说:“在下张济,武威祖厉人,曹君过誉了,张某哪里是什么良将?董公麾下,最能战的当是李傕、郭汜两位校尉,我哪里排得上?”他身为武人,却颇为谦逊守礼,令曹操颇为欣赏,心想董卓麾下确有能人。他默默记下这几个名字,大步流星地迈入房内。

    厢房内只有三人,两人侍立左右,一人在案席上处理公务,他识得那是董卓。

    曹操与董卓并非首次见面,黄巾之乱时他也曾率一支骑兵救援北军,巨鹿之战他亦在其中,董卓杀降时他也亲身参与,因此两人也算是熟识了。董卓听闻开门声,从案牍中抬首看他,见到是曹操,杂乱的胡髯里咧出一个笑脸,他直接扔下牒文说道:“这不是孟德吗?几年未见,我还以为你在京中休养,定是胖了不少,怎么还瘦了这许多!”1

    曹操亦是一阵寒暄,两人从当年战事一直谈到现下的朝政。曹操非常识趣,极力贬低何进施政,又说董卓整顿朝纲如何适时应当,加上他文采斐然,即使在雒阳城中也少有人及,因此董卓非常受用,连连唤来侍女为曹操添酒。

    就在曹操饮过第四杯时,董卓忽然问说:“孟德,如今袁绍出奔雒阳,我欲杀之,以示天威,不知你如何看此事。”此言一出,两名侍卫也望向曹操,曹操手握酒盏,安坐如山,对董卓缓缓说道:“董公若有补天之志,便毋须曹操多言。”

    董卓闻言大是惊奇,笑道:“孟德何出此言?”

    曹操放下酒盏,正坐说道:“如今清流领袖不过两人,一人为陈冲,一人为袁绍。陈冲深耕太学近十载,天下诸生以之为师,而袁绍以袁氏高门,举荐士人,朝中高官多受袁氏恩德,便是太尉也曾为太傅椽吏。袁绍虽愚,但汉室以忠孝治国,而董公杀之徒负不忠之名,董公若能宽赦袁绍,正合恕道,董公之德得以昭然四海,何人敢不膺服?”

    听罢,董卓瞑目少许,他再睁开眼,前倾凝视曹操,微微颔首说:“我确是明白这个道理,孟德,我如今欲治天下,幕中正缺你这样的英杰,赦免袁绍不过小事,只是有言在先,你须助我做一件事。”

    曹操不知是何事,但董卓如此好说话,已令他大喜过望,心想袁绍辅政都不会这样痛快,对董卓添上几分好感,当下应允说道:“董公所使,在下又岂敢不从呢?”

    太尉闻言露出笑容,喉咙发出满意的呵呵声,仿佛一顿饱餐血肉的饕餮,忽而令曹操不寒而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