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
桃桃小说 > 武侠小说 > 修真门派掌门路 > 第五百六十章 楚秦大赏功

第五百六十章 楚秦大赏功(2/2)

陪唯喻那段日子落后太多,想快点追赶。”齐妆说这话时,眼中终于露出一抹黯然之色。

    “唉!”

    齐休怎能不明白她心思,秦唯喻转了鬼道,已不受阳寿限制,她想要陪着一路走下去,只能在大道上使劲了,修行人知自家事,她突然行险恐怕也是实在不得已而为之。

    “我不入海东城,等到了那边,你替我看望看望他。”齐妆道。

    “那是自然。”

    这次回去,寻找楚神苍的差事已无法再拖,齐休正好打算顺路去黑河峰底看望秦唯喻。“阿森极擅炼丹,这三才培元丹丹方上也说无碍大道。”冲她眨眨眼睛,安慰道:“而且熊十四是第一个试药的,我已暗中观察他多年,嘿嘿,看不出有任何问题。”

    齐妆终于被他逗得嘴角微微翘起了那么一丝,然后又摇了摇头,“从认识到现在,就见你不停地这么算计算计,与敌人斗,与自己人斗,百年如一日地勾心斗角,不会感到疲累么?”

    就连关心的话,都能被她说得那么生硬邦邦地。

    齐休却听得分外感动,“累,怎能不累。唉!”他长叹。

    “何不放手?”齐妆问:“随我到那海楚城中,闭关清修,一心大道。当年那些好友的后辈们也得够了你的好处,你不欠他们什么,索性,连掌门名分也全丢给顾叹,反正我看他愿意做,也做得不赖。”

    “嘿嘿,不是如此简单的。”齐休无奈笑笑。

    齐妆见他拒绝,冷笑一声,“我倒是才想起来,所有被你指为接班的人,都死在了你前面,顾叹又怎会例外。”

    “咳咳咳!”齐休剧烈咳嗽。

    齐妆谈兴已失,回自家舱室再不现身,等到海东城外,便悄然而别。

    小魔渊战事已毕,大周书院与齐云派也将各种限制解除,一切都重归到昔日的正常状态,飞梭未曾遭到任何拦截检验,一路直奔思过山。

    楚秦门在顾叹布置下外松内紧,将飞梭迎至后山,所有闲杂弟子均已遣退,秦长风、多罗森等金丹长老亲力亲为,将所有宝物卸到了藏经阁中。

    藏经阁不久前再次改造,新增了一个更完善,更安全的选宝阵法。

    这阵法是楚秦门拿功绩点从大周书院换来,与大周书院赏功用的阵法同出一脉,给自家人预留,不欲分享的宝物早被齐休用数个大储物袋随身带着,他先将这些存入门中秘库,然后才将其他一一存入此阵之中。

    按计划,楚秦盟自己的赏功分三个部分,因为功绩点要给楚家,那么战事过程之中就不停以赏功提振人心,所以第一部分的赏功其实在这二十年里一直在持续的进行,如今可以不论。第二部分便是战后公开的盛会,这必不可少,但拿出来的物事不会过于惊人,受赏者的功劳都较低。

    第三部分是私底下的,都是拿下大功之人,宝物会分批秘密发放,以防外人觊觎,还能确保受赏者互相之间保密,避免产生攀比之心,引起不必要的争议。

    “熊老弟,请吧。”

    无论如何评定,熊家都会是各附庸中的首功,熊十四被顾叹引到藏经阁前,齐休又将一个信物递到他手上,示意可以进入。

    “谢了。”

    熊十四一抱拳,也不矫情,大部踏入。

    过了数道禁制,熊十四在一间巨大的石室内前停下脚步,心正大旗孤零零悬于当空,他往信物内注入灵力,无数箱、柜、匣、简、瓶等纳物虚影便出现在面前,每一样上面都有详尽的介绍文字,还有大小不一的数目字代表价值多寡,一目了然。

    这位生死关口都能面不改色的粗豪大汉,此时却不禁紧张起来,面色无比凝重,捏着信物的手指都因为用力而发白。挑挑拣拣,患得患失,许久之后,才打出法诀,中意的宝物虚影便渐渐化实,被摄入他储物袋中。

    齐休和顾叹两人早在阵法中枢偷窥多时,互相传音讨论起来。

    “这柄飞剑略有些华而不实,这家伙眼力还是那么稀烂。”

    “这瓶丹药倒是被他瞎碰到了!”

    “独眼银斑蛇秘传!?他想拿回去给谁用的?他熊家有这种本命的子弟么?”

    修真势力挑选的宝物往往代表着它们计划中的前进方向,真金白银面前不容做伪,自然是极为重要的情报。

    随着熊十四手中信物上的数字归零,所有宝物虚影消散,赏功结束。

    一位位家主挑选过后?再是功劳排前列的筑基个人,其中熊家的熊甫亭,祁家的祁默安,宋家的宋仲谦三人最为卓著,而且三人都属于附庸家族中的亲楚秦门一系,值得拉拢,各自得手一套秘传,本就是齐休为他们精心挑选,悄悄塞入法阵之中的。

    三人选完,楚秦门筑基中的虢豹、明鹭、萧道蕴三人再选,那更是齐休手把手挑出来的好东西,走个形式便了。

    一档一档地按功劳依次赏完,对于楚秦盟来说,才算将这次外海战事彻底了结。

    参战的顾叹、明真等楚秦门金丹长老,齐休早已分发下去。

    至于叛门的秦光耀,失踪的罗佑武、罗启深等人,自然是得不到此番好处了。

    这次赏功比任何安抚人心的灵药都要管用,整个楚秦之地内的怨气和躁动顿时消减不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