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完饭姚婆子让钱氏去地里把老二叫了回来,现在才中午,让他去镇上把野鸡卖了,回来也来得及。
李老爷子和几个儿子孙子在地里正忙活着,听到钱氏说姚婆子让老二回去卖野鸡,顿时手一挥,让他赶紧回去,免得去晚了,回来得赶夜路。
听钱氏的说法,那野鸡是老闺女抓回来的,李老爷子望着远处的山有点眼神悠悠,这闺女啥时候运气这么好了。
本来姚婆子打算留一只鸡给李兰溪开小灶,可是李兰溪死活不愿意,笑话,她还指望着自己瘦成一道闪电呢。
最后姚婆子决定把两只野鸡都一起卖了,卖了以后顺便买点盐回来,这盐是个稀罕物品,很是贵,平时家里做菜都是舍不得放。
李老二把鸡腿用干草栓起来放进背篓里,又拿了块破布蒙上。
等弄好了,李老二又在院子里听了一肚子姚婆子的叮嘱,无非就是看好东西,别丢了,卖多少钱要收好,不要想着贪污啥的。
李老二也不生气,耐心的听着,完了还憨憨的笑着应道“放心吧,娘,我知道了”。
姚婆子这两个儿子的脾气她都是清楚的,也没啥不放心,只是习惯了啰嗦,看老二乖乖听话,心里也就满意了,让他早去早回。
李老爷子这边土豆已经收完,把土刨松,养养肥,基本地里的事情就干完了。
再等三五七天,田里可以插秧了。
庄家人,没有闲的,有活干,才有精神。
李老爷子坐在地埂边上,看看正在收拾农具的儿子,又看看几个孙子,收获的喜悦,淡了下去。
人老了,免不了比较感性,李老爷子想起自己了的爹娘。
李老爷子的爷爷那一辈,并不是上河村的人。据说当年是逃难来的,那时候李老爷子还是幼儿,一大家人逃难来到了上河村。
当时他们刚来的时候上河村的人并不接受他们,只让他们在村外搭棚子住,后来见他们都是老实本分的人,才慢慢接受了。
李老爷子的爷爷也是一个能吃苦的人,带着几个儿子孙子熬了几年,挣了些钱,才在村里买了地,正式安家在了这里。
到后来儿子分家,孙子出世,一大家人分枝散叶,人口也越来越多,在村里也算是站稳了脚跟。
一个家族,要想被人看的起,首先要人丁兴旺,只有你人口多了,别人才会忌惮三分。
到现在,村里一百多户人家里,有十来户都是李老爷子本家人了,也算是在村里有了根基,只是毕竟底蓄薄,没有什么威望。
说白了,还是穷。
李兰溪一下午窝在屋里没出来,她忙着背心法口诀,她已经吃了五十年的内力,要想发挥出来,还得配上心法,可惜她并不是传说中过目不忘的天才,一段都要背好几遍才记住,真是人比人,气死人。
等她背完心法出来,都已经是晚饭时间了。
傍晚干活的人都拖着疲倦的身子回来了,王氏没等李老大歇一口就拖着回了房间。
一进屋,就把门关上。
“你神神秘秘的做啥呢”李老大疑惑,这娘们干啥呢,有啥不能外面说的。
王氏没好气的撇了他一眼,低声说道“你说你怎么就跟木头人一样,你知道不,今天老二被娘叫去卖野鸡了”。
李老大点头“我知道啊,二嫂说了,是咱妹子抓到的,娘让老二拿去卖,咋啦,这有啥问题?”。
王氏真是恨铁不成钢,压着声音骂道“有啥问题?你也不想想,这卖野鸡多少钱还不是老二说了算,随便撒个慌就能昧下十几文钱,你怎么就不知道去”。
李老大算是听明白了,可是他和王氏的想法不同,也不回话,面无表情的望着她。
看的王氏有点发怵,硬着头皮说道“你看着我做啥,我哪里说错了,这一年到头见不到一个铜板,天天吃糠咽菜的,孩子也都渐渐大了,连一间像样的屋子都没有,你不心疼,我这做娘的心疼”,说着,低声呜呜的哭了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