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

6-10(2/2)


    “您可以作这种解释,可是巧得太不能让人相信了。”肖光义说。

    “您不愿意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,我们也不多问了。”罗世诚又用手按着前胸说,“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不能公开告诉人的事情。例如我是怎么知道您这住处的?

    甚至屋里原先挂口宝剑我都知道。我明白老师一定急于想了解是谁告诉我的,但是我诚恳地向王老师说:我现在还不能说,我不想当任何人说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真的。”肖光义忙证实说,“他当我也没说。他有好多事都不愿当人说。

    我和他这么好,可是连他家住在哪里都不知道。他家在本市,却在学校住宿,从来也不让我上他家去。”

    “哦,是这样啊?”王一民注视着罗世诚。

    罗世诚的脸阴沉下来了,他点点头说:“对,我不愿让人到我家去,我也不想说明原因。但是,请王老师相信我和我的家庭,我的父亲是个老画匠,一生贫苦,没做过一件坏事,和中国所有的善良老百姓一样,他对日本侵略者也是极端仇恨的。”

    王一民从罗世诚那深沉的眼睛和诚挚的感情中感到了他的真诚。他深深地点了点头以后,就转了话题。他向两个学生讲了他对时局的看法,指出日本侵略者必败的前景。但他着重讲了斗争的艰苦性和长期性,嘱咐他们一定要戒骄戒躁,百倍警惕,不能件之所至,任意而为。他批评了他们对他的跟踪。他仍然没有讲他的政治身份,只是说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,他们已经结成了战斗的友谊。

    肖光义和罗世诚又像在课堂上听他们的王老师讲课一样,认真地听着。不同的是这里没有课本,没有讲义,也不能记笔记,只能记在心里,深深地记在心里。

    9

    塞上萧原本姓萧不姓塞,因为生长在长城以外的塞北,就把发表作品时候的笔名写为塞上萧,表面的意思就是在塞上有这么个姓萧的,实际含意当然比这还要深刻些。这名字乍听起来有些别嘴,可是作品发表多了,叫开了,反倒把真名真姓挤没了。有些著名作家不都是这样吗?有多少人能记得高尔基原名叫阿列克赛。马克西莫维奇。彼什科夫呢。外国名字一长串不好记,中国名字只两三个字,总算好记吧。但不是也有人不知道鲁迅叫周树人,茅盾叫沈雁冰,老舍叫舒舍子吗?

    塞上萧是个年纪尚轻的作家,当然不能和这些名震寰宇的大师相比。成就不能比,事理却相通。不但生人不知他姓萧,连原先称他为小萧的熟人也改称他为老塞了。从小萧到老塞,经历了多少人世间的变迁哪!

    塞上萧的家是吉林市有名的大资本家。人们一听资本家这个词儿,很自然就联想到洋奴。买办,穿西服,坐流线型小汽车,甚至下馆子都得吃西洋大菜,生活完全是欧化的资产阶级——布尔乔亚了。资产阶级比起封建地主来当然是一洋一土。

    可是且慢,拿这把尺子去衡量上海的资本家还差不多,东北的资本家就大不相同了,尤其是塞上萧他家这资本家,竟“土”得和封建地主差不多。且看他家开的那些五花八门的买卖吧:油房、烧锅、当铺、绸缎庄……买卖开的可真不少,竟没有一个能和现代化联系起来。这些买卖的原始雏形大概在春秋战国那时候就可以找到。他家这买卖古老,人也古老。塞上萧从私塾到中学都得穿长袍马褂,戴红帽疙瘩的小帽头。就和那日酋玉旨雄一下火车时候的那副打扮一模一样。现代日本官僚穿上中国老式服装,使人觉得非驴非马;十几岁幼小儿童,穿上大人先生的衣服,更显得滑稽可笑。而且塞上萧又不是个老实孩子,顽皮劲一上来,竟忘了这身不能乱跑乱动的“礼服”。有时弄得衣服大襟扯开线,有时红帽疙瘩被同学揪下来了。他家本想把他打扮成个体面的少爷,他却经常弄成个瘪三样。家里老一辈的一研究,认为这都是少不更事,没有娶妻生子的缘故,于是,就在他十二岁那一年,给他定了亲。

    十六岁刚一过,塞上萧的父母就张罗着给他娶亲。

    娶亲的仪式完全是老式的,而娶来的这个媳妇和这仪式也完全一致,搭配得非常协调,就像从苏州园林那圆圆的月亮门里走出来一个古装女人一样。这位新娘不但梳着油光光的疙瘩髻,插着亮晶晶的碧玉簪,而且在鲜红的裙子下边还露出两只像锥子一样的尖尖小脚。这脚小得真真有三寸那么大。脚越小,流下的疼痛泪水越多。这姑娘为裹这双小脚已经流了一缸泪,而在以后那凄凉的日子里,流下的泪水一缸也装不尽呢。

    那时满清政府已被推翻,民国已告成立,裹小脚的女孩子已经逐渐少了,尤其在东北的吉林。吉林是满族人聚居的地方,满族女人是不缠足的。汉族人在满族这个健康风俗的影响下,缠足的本不多,有那缠上的也马马虎虎,像鲇鱼一样,刚有个尖头,是象征性的“小脚”。民国一成立,一些人又都放开了,变成“民装改造”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剩下的小脚就很少了,尤其像塞上萧媳妇这样小而又小的小脚,全吉林也难找出一份。从这也可以看出,塞上萧家封建到什么程度,无怪乎连一处新兴的买卖都不开设呢。

    panel(1);塞上萧的婚姻完全是父母包办的。定亲时他还不大明白,结婚时也朦朦胧胧。

    他媳妇虽然脚小,脸盘可不小。宽敞的脸上,长对大眼睛、大鼻子、厚嘴唇、大耳朵。她十八岁,发育的已经比较成熟,所以整个人是比较胖大的。而比她小两岁的塞上萧却长得又瘦又小,十六岁的男孩子正是发育的时候。这一胖一瘦,一大一小的小夫妻显得那么不像夫妻。但是塞上萧的父母对这胖大的儿媳妇可很满意,他们认为这是副非常富态的福相。而且在这高大身材的衬托下,脚就显得更加小。这也正是塞上萧的父母觉得最漂亮之处。漂亮可是漂亮,却带来一个很大的缺陷,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头重脚轻。站在那里,总保持不住平衡,脚得不住地移动,就像踩着一副高跷一样。

    塞上萧结婚这一年,正念中学二年。他开蒙念书并不晚,但是头四年念的都是私塾,光念五经四书了,对算术、自然、地理、历史等一点没学。尤其算术,连阿拉伯数字都不认识。到五年头上,由于大势所趋,他父亲这顽固堡垒被时代潮流冲击得守不住那些经书了,才无可奈何地送他上了官学,按年头一排,他被送进了高小一年级。往课堂一坐,学国文他觉得太浅,学算术却像鸭子听雷,一窍不通。他父亲为他专门请了一位教算术的家庭教师,但是不行,人家都学小数点了,他才认1、2、3、4……累死也撵不上啊!于是只好降级了,从高小一年,一直降到小学三年,这才算勉强跟上课程。所幸国文不用念了,有国文的底子,地理、历史也好办些,光攻算术一项,总还可以对付。但有一样不太妙,就是他的岁数比一般同学都大些,到他十六岁结婚的时候,他同班同学多数都还十三四岁。个别的有和他仿佛的,也有娶了媳妇的。那是早婚的年代,尤其是有钱人家。

    因为同学年纪小,所以结婚时候就一概没有邀请。同学们光知道他娶媳妇了,却没看见他媳妇什么样。像他那样的家庭,没有特殊情况,妇女是不上大街的。这样,他和他媳妇也就不冷不热,相安无事地生活下去。他还没大感觉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。

    东北汉族有个习惯,每逢过春节的时候,新结婚的夫妇必须成双成对地出去拜新年,靠近的亲戚朋友家都需走一走,任落一屯不落一邻。像他家这样名家老户,简直就得可吉林城跑了。他家没有小汽车,论经济力量买架飞机都不成问题,但他父亲不买这些洋玩艺。他有一辆非常漂亮的大马车,黑色的油漆闪光瓦亮,黄铜的镶边耀眼生辉,车轴辘比一般马车能大出半米多。一头从赛马场买来的高头大马驾着这辆车,跑在吉林的石头马路上,咔咔响的马蹄子下边溅着火星子。人坐在软软的座垫上,随着有节奏的马蹄声一颤一颤的,比闷坐在小汽车里有气魄多了,无怪日本天皇一直保持着坐马车的老传统。

    塞上萧和他的新媳妇就是坐着这辆大马车出去拜新年的。开始小两口同坐在一辆车上在街里跑,还没觉得有什么别扭的地方,甚至还有点惬意的感觉,可是渐渐地他觉得不好看了。

    吉林过春节的时候还是冰天雪地的季节,大街小巷的路面上铺满着冰雪。这样的路面使塞上萧的媳妇走起来简直是战战兢兢,寸步难移。所以每上下车的时候他必须扶着她,有时还得扶进入家的大门,直到亲友出来接,他才能松开手。这两口子一紧靠在一起就构成了非常滑稽的对比,这幅难画难描的景象,谁看着都忍不住要笑。出于礼貌,大人能强忍住,但比他小些的,管他们夫妻叫哥哥嫂子的孩子,就不管这一套了。他们笑着、闹着、逗着,使他越来越感到难堪。而最难堪的一次是在一条窄胡同里发生的。

    有一家亲戚住在一条很窄的胡同里,马车赶不进去。这又是一家爱挑礼的亲戚。

    临从家出来的时候,塞上萧的妈妈嘱咐又嘱咐,让他们非去不可。塞上萧只好叫马车停在胡同口上,自己扶着媳妇进了胡同。还没走上几步,迎面过来一群学生,有十多个。塞上萧一看,糟了!都是自己同班同学。他们穿着节日的服装,笑着,闹着,嚷着走过来了。塞上萧想躲无处躲,想撒腿往回跑,媳妇还赘脚,急出一身汗。

    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,被同学们发现,轰的一下子围了过来,十多个同学,你说他笑,连逗带闹,把塞上萧臊得脸像被蜂子蜇了似的火辣辣难受。他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,忙把搀扶媳妇的手缩回来。这下子可坏了,和他同样紧张的新媳妇本来已经站不稳,两只脚紧捣腾,他又一松手,便失去平衡,扑通一声摔倒在地上。名贵的银鼠皮大衣扣子绷掉了,紧裹在身上的红丝绒袍的下襟扯开了线。年龄大些的同学见闹得过分了,忙止住笑,想去搀扶,又不好意思;那些小同学竟拍手打掌地笑出了眼泪。新媳妇挣扎着自己往起站,一脚蹬滑,又跌下去。她急向塞上萧求助,刚想喊他,只见塞上萧一跺脚,扭头撒腿往回跑,跑得那样快,那样急,像着了魔一样。围在脖子上的长围脖跑掉了,火车头式的崭新水獭帽子也甩到胡同口一边。他不顾赴马车的在后边惊慌地呼喊,拼命地向前跑去……

    赶马车的不知出了什么事情,忙冲进胡同。这时新媳妇已被小同学扶起来,正惊呆地向胡同口那边望着。赶马车的把这位少奶奶扶上了车……

    从此以后,拜新年这套事就取消了,塞上萧再也不和他媳妇一同上街。他父母亲用尽一切办法,威逼、利诱,甚至打折了一根手杖,也无济于事。

    等到春节过后,塞上萧上了学,同学间的戏谑就不用提了。有一天上晚自习,塞上萧从外边进来,看见自己书桌上放着一本漂亮的大画册,坐下一看,紫面、烫金的宇,是弯弯曲曲的外国字。那时初中已经开始学英文,塞上萧学会了一点,所以认出这不是英国字。画册旁还放着一张白纸条,他俯身一看,纸条上写着:“此为俄国人在我国土地上修筑中东铁路之纪念画册。妙在首页,请君细观。”

    塞上萧急翻开画册厚厚的封皮,露出第一篇,上有大小不等四五幅照片,其中一幅,用红笔圈上了。画面上照的是什么?冷眼一看,竟辨认不清。说明也是俄国字,不认识。只见一个尖尖的东西,像用老树根削出来的绞锥一样悬在画面上。塞上萧仔细一看,哎呀!原来是一只裸露着的女人缠足,在这幅画旁,还贴着一张小纸条,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:请与尊夫人(萧家少奶奶)裙下之双钩相比,孰大孰小孰优孰劣?此物既可登俄罗斯帝国筑路大画册之首页,尊夫人之双钩亦可展览于世界之列强矣!望君莫失良机,速偕尊夫人西欧一游,君赖此物即可一举成名天下扬,归国后则会得到“金莲博士”之雅号,胜似在此坐冷板凳多矣!

    塞上萧一边看着一边觉得血往脸上涌,浑身气得直颤抖。他知道这画册是谁的。

    班里有一个比他还大的同学,父亲在铁路局做事,这画册是他的,字也是他的笔体。

    塞上萧猛一回头,看见后排座位上,有一张黄黑色的饼子脸,正得意地咧着大嘴对着他笑呢。塞上萧一把拽起大画册,大踏步向后排座奔去。他头发都要竖起来了,眼睛瞪得溜圆、锃亮,眼珠子红得像要往出喷火一样。他站在那张饼子脸前面,胸脯一起一伏的,张着嘴喘着粗气。当一个人真正愤怒的时候,就会发出一种吓人的威慑力量,哪怕像塞上萧这样弱小的人。他愤怒地逼视着面前这张饼子脸。饼子脸从黑黄色变成黑红色、黑紫色。嘴角的笑纹收回去又张开,就在这一收一张的时候变成痉挛似的哆嗦。

    塞上萧举起手中那厚厚的画册,猛向这张痉挛的饼子脸上砸去,血从饼子脸当中那大鼻子头里流下来……

    屋里多数同学显然都知道这件事,有的甚至还参与了这场恶作剧。本来想看一场笑话,哪知却发生了流血事件。同学们轰一下子站起来,跑过去,把饼子脸举起的拳头按住。把塞上萧拉开了。

    塞上萧拿起书包跑了出去。他一口气跑到松花江边,对着滔滔的江水眼泪一双一双地流下来。

    塞上萧终于离开了原来的学校,转到另一座中学去念书了。他变得沉默,甚至有些孤僻。在念到高中二年的时候,他坚决从家里搬出来,到学校去住宿,任凭父母怎样劝阻,甚至请出年高德勋的老乡绅前来晓以大义也不行。这时他已经近二十岁,个头长高了,虽然还很纤细,但终究是个大人,父亲的手杖也轻易不好再上身了,他从家里搬出来后,和他同宿舍的就有同学年的李汉超和初中二年的王一民。

    这两个新伙伴都喜欢读当代小说,在他们的影响下,他也读了起来。他读得比他们还贪婪,还杂,还广,连张恨水的言情小说他也读。不久,由郭沫若翻译的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在同学中流传开了。他一口气读完。他觉得自己的烦恼比起少年维特的烦恼不知要深重多少倍。维特的结局是自杀,自己又将如何呢?

    有一次——就在他看完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后不久,一位同班同学结婚,请他去参加婚礼。这位同学是自由恋爱,结婚仪式也完全是新式的。这在吉林城还像凤毛麟角一样罕见,因此便轰动了全城,能挂上一点边的都随份儿礼,赶来看热闹。

    你看,新郎新娘来了,他们不坐花轿,不拜天地,身穿礼服,有男女傧相相陪。从车上下来后一路上撒着纸花,奏着雅乐。新娘披着白色的轻纱,轻纱长长地拖在地上。四个像小天使一样的小女孩在后面拉着,五彩缤纷的纸花在新娘的头上飞,悠扬动听的音乐在新娘的头上飘,新娘的头半低半扬,新娘的脸半羞半笑,就是梅兰芳当时才演出的《天女散花》也没这样美。塞上萧完全被感动了,眼泪在他的眼圈里转动,在模糊的泪眼中他仿佛看见自己的媳妇穿着大红袄,头上蒙块布,被人从花轿上抱下来……自己戴着小帽头,和她跪在天地前,一叩首、二叩首地任人摆布着……他的眼泪真要夺眶而出了,但人家这是办喜事呀,怎么能……他一扭身,走出去了。真是“欢笑喜满堂,斯人独。瞧淬”。

    这一天午后,不会喝酒的塞上萧喝了过量的喜酒,他完全醉了。他泪流满面地喊着:“人生啊!我的人生为什么这样!”他反复地重复着这句话。同学们把他扶上马车,他在马车上不肯坐下,站在车踏板上,面对着马路旁熙熙攘攘的人群,张开手臂,大声地,悲愤地呐喊着:“人生啊!我的人生为什么这样!”一群小孩跟在马车后面跑,过往行人都惊讶地看着他,以为这个年轻人疯了!

    塞上萧当然没有疯,不过他更内向了,更沉默寡言了。他还在看文艺书籍。在念高中三年的时候,他在无意中读到了一篇介绍歌德和他写的小说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的文章。他发现歌德写这小说的时候只有二十五岁,比自己也大不了多少。书中的维特几乎就是写他自己,是他自己对封建社会的呐喊。这些情况的发现使他忽然萌发一个大胆的想法:年轻的歌德能把自己的“烦恼”写成小说,我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经历也写成一本书呢?这个念头一经出现,万千思绪便一齐兜上心头,人物在眼前闪动,情节在脑海中翻腾,闹得他吃不饱睡不好。于是他便毅然地拿起笔来,悄悄地写上小说了。他怕被同学们发现,多半是半夜爬起来写。一个人跑到教室里,有时一写就写到天亮,激动得手颤抖,眼泪流在纸上。他写呀写呀,把几年来咽到肚子里的眼泪又倾洒在纸上,把多少年对谁都不能说的话又用笔说出来。

    “悲愤出诗人”,他的小说文字虽然不讲究,技巧虽然不熟练,但是这是一个人发自肺腑的声音哪!他的小说初稿写完了,十五万多字。书名为《人生啊!》。小说不算太长,但他却累出了肋膜炎,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。他的父母吓坏了,把他送进了最好的医院,包了一间最好的病房,让他一个人住着。他反倒因病得到了最好的写作环境,又悄悄地修改了一遍。当李汉超和王一民来看望他的时候,他把小说稿偷偷地交给他们,请他们做第一个读者。

    李汉超和王一民半夜坐在教室里,一看看到大天亮,两个人都被感动了。他们没有告诉病中的塞上萧,一人分一半,给他抄得清清楚楚地送了回去,塞上萧面对着那一丝不苟的蝇头小楷,感到无比的温暖。自从他来到这个人世上,生活在人和人中间,给他温暖的人太少了。他的父母有的是金钱,缺的却是感情。人家说把“钱”字拆开,一边是“金”宇,一边是两个“戈”字。戈者兵器也,手执兵器就要杀人,杀人是残忍的,是无情的。有一个“戈”就够呛了,而钱字一沾金字边,竟出来两个戈,可见钱与情对立到什么程度了。要钱就不要情,甚至出卖情,绞杀情。钱字下面干出了多少男盗女娼,杀人放火的勾当,古往今来有多少战争不是由此引起的!

    钱使塞上萧的父母变得无情。营利场上使他们无情,对待子女也使他们无情。

    塞上萧在家里得不到的温暖,在学校里也很少得到。现在两个亲爱的同学把温暖送到病房中,使他高兴地感到人生也并不都是冷冰冰的,也是有温暖,有快乐的。

    塞上萧向李汉超和王一民征求对小说的意见。他们两人在称赞了一番以后,都不同意塞上萧那个悲惨的故事结尾。那结尾竟把一个被大家庭旧礼教、旧婚姻制度压榨和逼迫得走投无路的青年,处理成上吊自杀了。李汉超和王一民认为这个青年应该从这个家庭里走出去,找自己的路。哪怕就像易卜生写《娜拉》那样,也比这凄惨的结局好哇。

    塞上萧听完后只是痛苦地摇着头说:“走不出去,走不出去!你们不理解,墙壁太厚了,走不出去!”

    书写出来了,怎么办呢?写书不是为给自己看哪,总要拿出去发表,装印成册。

    他甚至连怎么投稿都不明白,自己夹着厚厚的一摞稿纸,往书店里跑。当时吉林市的书店都不大,出书能力很差,再加上作者是个黄嘴丫子还没褪的小青年,都怕招来一项赔本的生意,所以看都不看就给推出去了。吃了几次闭门羹以后,他忽然想起他有一个叔伯叔叔,叫萧文彬,现在哈尔滨《北方日报》当主笔。从前在吉林做事的时候很喜欢他,经常领他上街,听书,看戏。后来因为这位叔叔总和父亲闹别扭,就越来越疏远了。据说他给父亲出过好多主意,甚至让父亲出洋考察,回来兴办实业。这些主意不但都被父亲顶回去,还说他“云山雾罩,玄而又玄,萧家出了这么一个光会叫的百灵鸟,还不如有一只会下蛋的老母好”。这话不知怎么传到叔叔耳朵里去了,他气得说了句“真是个老木乃伊,实乃不可教也”!从此就再也不来了。话再传回来,父亲竟弄不明白这“木乃伊”是什么玩艺,请问了两位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,都摇着头说:“不知这典故出在何处。”越不知道越感觉是回事,越要弄个明白。后来在医院里请问了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大夫,才知道“木乃伊”

    竟然是那没有腐烂的僵尸。父亲一听勃然大怒,这还了得,竟敢以小犯上,辱骂德高望重的兄长!你既然如此无理地称兄长为“没有腐烂的僵尸”,这回我就要来个“诈尸”给你看看。这位老资本家坐上大马车,想找上门去大兴问罪之师,谁知竟然扑了个空,人家已经不辞而别,到哈尔滨报馆做事去了……

    现在已经相隔多年,不通音讯。但塞上萧却总想着这位叔叔,有时就跑图书馆去翻翻哈尔滨《北方日报》,发现有他叔叔的文章就读一读,越读越觉得他叔叔是正确的。几次想给他叔叔写封信,尤其在婚后悲痛的时候,但千头万绪,不知从何谈起,就没有动笔。这回他想起了叔叔,决定给他寄去。他写了一封充满热烈感情的长信,真实地叙述了自己的写作动机,叙述了婚后的不幸,他说这小说是写他自己的。

    小说原稿和信寄走不久,就接到他叔叔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。说小说使他很感动,只是文字差一些,他准备帮他润色一番,然后在《北方日报》上连载,连载完了再出书,这一切都由他负责了。同时他建议不用本名发表,因为他越看越感觉书里那个封建家长——旧势力的代表太像他的哥哥,作者的父亲了。用本名发表不但会气死他父亲,而且也为本族那些老辈所不容,弄不好就会惹起一场轩然大波。

    书中旧势力的代表那么像塞上萧的父亲,这是他始料所不及的。他完全是凭着久已积压在心里的爱和恨写出来的,自己几乎从来没有分析过。现在经叔叔一说,他自己也出了一身冷汗。于是就决定用塞上萧的笔名发表。

    他给叔叔写了信,希望他叔叔在修改的时候,把凡是明显触犯父亲的地方都去掉。他叔叔照他的意见做了,删去很多。

    这叔侄二人不可能是个彻底的叛逆者。

    小说《人生啊!》在《北方日报》上连载了,他让叔叔把报纸都给他寄到王一民家中,稿费存在叔叔那里。这样,在吉林就只有三个人知道这小说是谁写的。;塞上萧的父亲还不知道他已经进了他儿子的小说呢。

    小说每天只能连载四五百字。到塞上萧高中毕业的时候,小说还没载完。这时他那六十三岁的父亲得了重病,中风不语,倒在床上。塞上萧眼看着同班同学各奔前程,自己却不能动地方。李汉超考进了北京大学文学系,这对他是个很大的刺激。

    他早已感到自己那小说文字表现能力太差,需要提高,但就是走不了。

    两个月以后,那位六十三岁的老资本家僵卧在棺木里了。但他成不了木乃伊,他这副皮囊不如他的用想坚硬,他的思想是至死也冥顽不化的。

    塞上萧父亲死后,那些买卖都由他两个亲叔叔分别掌管起来。他不但与叔叔无争,还怀着一种感激的心情向他两位叔叔致意:只要能供养他的母亲和他自己念大学就于愿足矣。他两个叔叔满口应承:一表示要奉养老嫂以终天年;二表示要把侄媳当成儿媳一样看待;三表示对他念书完全赞成,漫说上北平念大学,就是出国留洋他们也同意,花多少钱都不成问题。这样,塞上萧就上了北平。

    北京大学早已开学,进不去了。和李汉超一商量,他进了私立的朝阳大学,学费高,对他当然不成问题,能学习就行呗。

    从此,塞上萧开始了新的生活。

    10

    塞上萧在朝阳大学一年级的时候,小说《人生啊!》不但在报纸上连载完了,而且由哈尔滨时代书店出版。封面画了一棵枯树,树下是一面打碎的镜子。书名《人生啊!》是用小行书写的,惊叹号画得很大。塞上萧三个字是作者自己的签名,写得很潇洒。十五万多字的小说,有一个不算窄的脊梁骨,摆在书架上也很好看呢。

    塞上萧喜欢得晚上睡不着觉,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的真正的欢乐呀!从前他觉得人生是灰色的,暗淡的,甚至相信“生活就是一系列惩罚”的说法,觉得人生真是一件可怕的事,只有死亡才能解脱。所以他才让他小说里的主人公上吊了。现在他又觉得人生是光明的,前途是灿烂的,美好的前景正在向他招手,只要肯努力去奋斗,就能获得幸福。

    他高兴得晚上做的梦都和以前大不相同了,以前经常做噩梦,不是死爹就是死妈。有一次梦见他被那帮爱闹恶作剧的同学推进大海里,四面无边无岸,滔天的波浪向他打来,眼看就要道没顶之灾了,他惊喊着醒来,吓出一身冷汗。现在呢,一闭上眼睛就是鲜花和笑脸。他梦见一群姑娘给他献花。梦见他写的一大部长篇小说出版了,布面精装,名画家插的图,书名从中国字变成各种外国字;他梦见全世界都争看他的书,外国报纸上登着他的大照片。他梦见他在一座大学的操场上发表演说,他站在高处,周围围得人山人海……醒来时候,总觉得这个场面在哪儿见过?

    后来猛然想起:这不是前几天自己在“北师大”操场上听鲁迅先生讲演时的情景吗。

    哎呀,鲁迅竟变成了自己。想到这不由得脸上一阵发烧:这要叫同学们知道有多不好!

    一年来,同学们对他越来越敬重了。他这班同学虽然都是学文学的,但是多数都是才练习着写作品,有几个能在报屁股上发表个千八百字的短篇,已经像在一片幼苗中长出的几棵高草一样,自视甚高了。稿费虽然只有几块钱,也炫耀着请几个同学上东来顺吃顿涮羊肉。哪怕再赔上几块钱,精神上却得到了满足。塞上萧可和这样的同学不同,他接连着用塞上萧的笔名在北平《晨报》和《创作月刊》上发表短篇小说。这两种报刊当时在学生中都是很有影响的,所以一下便传开了,全校学生几乎都认识他。好多人想知道这个眉清目秀、细高挑儿的同学是哪儿的人,从哪儿来的,从前写过什么作品没有了关于这些大家都弄不大清楚。正在大家窃窃私议的时候,《人生啊!》的单行本传到北平,传到“朝大”了。哎呀!塞上萧的书!

    塞上萧在中学时候就写书了!天才,天才在这里呢!

    塞上萧被公认为青年作家了。一九二八年新年的时候,北平《晨报》请他写文章,还登了他的照片。学校也请他发表谈话。他自己觉得比以前高大多了。

    一阵热乎劲过去以后,评论出来啦。开始只是一两篇小文章,发表在《晨报》上,说塞上萧的作品是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,文字粗浅,不能给人以美的感觉。接着又出来几篇有分量的评论,说他那只是萌芽状态的文艺,在为人生的旗号下粗造滥制,劝他赶快提高。

    这些评论就像一盆一盆冷水从他头上浇下来,不但浇到他的头上,也溅到同学们的身上,有些人便对他摇起头来,甚至从前佩服他的人也用怀疑的眼光看他了。

    本来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供人评论的,从抱在母亲怀里就有人说:真俊哪,看这大眼睛!到会坐着,会走路,会说话,每长一寸都会产生新的评论。所以人本应该习惯于被人评论。不但应该习惯,还应该锻炼得能和那不公正的评论作斗争,有的应该顶回去,反驳,战斗,像鲁迅先生那样。

    panel(1);但是塞上萧可不行,他又开始做噩梦了,在他眼前灿烂的前途没有了,闪光的未来不见了,一切又都开始灰暗下去。他在苦闷中开始研究自己的作品,越研究越感觉评论说得有道理,自己写的那些玩艺确实粗糙,确实艺术性很低,确实应该提高。他把自己的书摔到一旁去,看着那书皮生气:为什么画个破镜子呢?简直是不祥之兆。

    他给他的叔叔写了封信,向他请教。叔叔回信也要他提高,刻苦地提高!于是他就猛读起外国名著。他专挑那些文字写得美的,技巧高的来读,读着读着,他对英国十九世纪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作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,他读他的话剧《少扇子》,为他那俏皮而洗练的台词所倾倒;他又读他的童话集《快乐的王子》,又被那宝石一样的光彩照射得叹为观止。当时王尔德虽然已经轰动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,但是他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还不多,他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位作家,加紧学英语。他的英语在中学时就开始学,进大学后又接着学,拿着字典可以看英文书。这时再一抓紧,勤奋加上他的聪慧,很快就能读懂原文。他直接给英国书店去信、汇款,把所有王尔德的作品,连同宣扬他那“为艺术而艺术”的文学主张的论文,以及关于对王尔德的评论,都买来了。他完全沉醉在对王尔德的研究之中。

    一九二八年的中国正是革命和反革命殊死战斗的时刻。一方面是革命斗争风起云涌:南昌起义、八七会议、秋收起义、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,中国人民举起了武装斗争的大旗;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和各派军阀在“宁可错杀一千,不可使一人漏网”的反动口号下,对革命人民进行着血腥的屠杀。

    在这种形势下,北平的学生运动也正如火如茶地开展着。而塞上萧却真的“两耳不闻天下事”了。他一方面陶醉在王尔德的唯美主义里,一方面又沉沦在北平学生公寓的放荡生活中。放荡生活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本是一个母体里的双胞胎。王尔德认为在生活中已经看不到出路与希望,只有艺术是最真实的,最美的。为了追求这个美,别的什么都可以不要。王尔德的主张和塞上萧那早有的灰暗思想是一脉相通的,所以现在是一拍即合。

    北平学生公寓住的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弟,塞上萧住的这个公寓就更多一些,因为都是朝阳大学的学生。对他们当中一些人来说,念书就是混张文凭,闹个大学毕业的资格。所以念书倒成了次要的,吃喝玩乐才是真格的。熟悉那时北平学生公寓生活的人都知道,旧社会享乐的一些玩意儿在那里面几乎都可以找到。

    赌、酒、女人,甚至抽大烟,在公寓都方便。没有一家公寓不是明文禁赌的,又没有一家不是公开聚赌的。如果你想打麻将,只要告诉伙计一声,马上就可以送上一副好骨牌来,只要头钱多打一些就可以了。女人呢,反正有钱就好办,伙计是善察人心的,他甚至会给你领个女学生打扮的姑娘来。半夜十二点过后,肚子发空了,要吃什么几乎是一呼就到。钱多的,伙计给你用提盒到饭店去提;钱少的门外就有馄饨、硬面饽饽;你又没钱又要喝酒怎么办?先赊着,四十枚花生豆,二两腊肠,一壶烧酒,就可以让你有半仙之体,甚至还可以腾云驾雾。公寓周围有不少靠着这帮学生少爷吃饭的,坐在屋子里什么肮脏的勾当都可以办到。这不是念书的学生,是书本里的蛀鱼,是书桌里的蛀虫,它们很小,很不显眼,但是天天在那里啮食,天长日久,把最有价值的东西都蛀空了。这是腐朽的旧中国的产物,你到这样的公寓里转一圈,真会为中国的前途担忧。

    塞上萧和这帮“蛀虫”样的学生少爷还不一样,他还要研究他的王尔德,他还要思考问题,他还想写东西。但他和他们有时就闹到一块去了,甚至还闹得很凶。

    这时李汉超已经参加党了。他是北京大学学生运动的骨于,斗争非常紧张,但他并没忘了这位颇有才华的老同学。他有时来看他,每来一次总劝他从这里搬出去,和他住在一块。塞上萧当然不肯。他们俩经常辩论,李汉超让他走出公寓,走出课堂,到斗争中去看一看。他则紧摇着头说:“我是搞艺术的,不是搞政治的。一个艺术家如果一沾政治的边,就会把艺术上的美破坏得体无完肤。;”李汉超一听这话,立刻就激动起来,两人就会争得面红耳赤。虽然如此,关系可从未中断,一逢节假日或星期天,塞上萧就去找李汉超,死活也要把他拉到馆子里去,吃上一顿好饭。不是塞上萧一个人不能吃,也不是非得李汉超陪他吃才有意思,而是心里惦念老同学的身体。他猜不准李汉超参没参加共产党,但他知道他是信奉共产主义的,而且正为之献身。他见老同学没早没晚地搞学生运动,有时顾不上吃顾不上喝,身体明显消瘦下来。一个人的信仰是不能劝阻的,主义认定就不好改变。塞上萧觉得,这正像他父亲信奉封建礼法、崇拜孔老夫子,他信奉唯美主义、崇拜王尔德一样,各有自己的理想。所以他根本不想去劝告李汉超,两人你搞你的政治,我搞我的艺术。但是对朋友的身体他却要尽一点责任,大责任尽不上,每隔几天帮他改善顿生活是完全能做到的。这对他来说简直成了必尽的义务,如果遇上哪个星期天没找到李汉超,他就星期一再去,一直到找着为止。李汉超也明白他这份心思,所以就不推辞了,推辞也没用。本来李汉超自己也不是下不起馆子,他那地主家庭总给他汇钱来,但他一个钱也不肯乱花,他要买书,要救济困难同学,要尽可能地多交一些党费。而且他也真顾不上去讲究吃喝呀。

    他们的关系一直继续到一九三一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发生的时候。“九一八”事变的枪声响后不久,李汉超就抛下妻女,赶到抗日第一线,参加东〕比义勇军去了。

    塞上萧还原地没动。他大学本已念完,但他不愿离开那学生公寓,不愿离开已经过惯的北平生活,而且北平的图书馆对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。但更重要的是他不愿回吉林那个家。他的媳妇对他就像一块永远不散的黑云一样,随着他的心清在他头顶上飘来飘去,有时离得远些,有时离得近些,有时就顺着头顶压下来,压得他喘不过气来。他曾给母亲和两位执掌家业的叔叔写过好多次信,要求离婚,结束他和他媳妇那痛苦的生活,还给他们婚姻上的自由。可是每封信都遭到严词拒绝。

    他母亲甚至告诉他:这是他父亲为他办的亲事,要把媳妇“休”回娘家,除非让他父亲点头。唉!这真是从何谈起,父亲已经进入九泉之下,难道要到阎罗殿前去找他?而最后一封信更加厉害,竞附上上他媳妇的一段誓言:我幼读《女儿经》,长读《闺中训》,我明白德容言功与三从四德,我也知道好马不配双鞍,烈女不嫁二夫郎。我进了萧家的门,活着是萧家人,死了是萧家鬼,今生今世不和你“打霸刀”。

    接到这封信后,塞上萧就再也不向家中提这件事了。也只有这时他才真正感受到中国这套封建礼法把人束缚到什么程度!有些人就像最虔诚的宗教徒那样,一生就以身殉道。

    寒上萧不愿回吉林老家不等于他不惦念东北家乡。尤其是“九一八”事变以后,他对家乡的沦陷,人民遭受的涂炭,还是思念不已的。他送李汉超上火车的时候,曾泣不成声,泪洒胸怀。

    九月二十一日,他从报上看到了日本大兵开进吉林省城的消息。他痛苦得连王尔德都研究不下去了。过不几天,王一民给他来了信,信上说:他准备马上就离开吉林,投笔从戎,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去。信中愤慨地述说了吉林被汉奸熙洽出卖的情况。当时吉林省长张作相正在锦州老巢里给他母亲办丧事,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满清皇族、国民党省党部书记长、省督军署参谋长熙洽手里。九月十九日日寇刚一占领沈阳城,熙洽马上就和他当年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,现在指挥一个师团侵略军的多门二郎联系上了。二十日熙洽下令将吉林驻军全部撤出吉林城。二十一日熙洽亲往土门岭迎接日寇司令官多门二郎,于是日本侵略者就非常迅速地,不费一枪一弹地开进了吉林城。

    塞上萧看完了信气得咬牙切齿,他恨熙洽这个民族的败类,祖国的叛徒,人民的公敌。他几乎想拿起笔来写一篇声讨熙洽的檄文。但是他没有,他不能这样做,他可以在心里恨,在嘴里骂,但不能诉之于笔墨,他的笔墨是他献身于艺术的工具,不能为任何政治目的去乱用。他从来就反对“国防文学”这个口号,他认为国防和文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,为什么要硬拉到一块去呢?用文学去干国防,不但国防干不成,连文学也干没有了。

    塞上萧在心里筑起一道长城,把文艺和政治完全隔离开了。这道长城的地基,还是王尔德那“为艺术而艺术”的理论。

    塞上萧思念东北,又不愿回吉林老家,怎么办呢?北平学生公寓终久不是长居久安之地。这时他想起了哈尔滨,那里是他的发迹之地,他的处女作《人生啊!》就是在那出版的。他觉得这个塞外的都市是可亲的,而且自己名字正叫塞上萧,命里注定要过塞上的生活了。于是他给在哈尔滨《北方日报》当主笔的叔叔写了一封信。叔叔回信要他立刻前往,一切都不成问题,工作也已安排好,就在《日报》编文艺副刊。叔叔说他已是有名望的青年作家,又在文科大学里深造了数年,《日报》能得到这样人才真要以手加额,高呼天助我也!

    塞上萧非常高兴地来到了哈尔滨。以他叔叔为首的《日报》全体同仁热烈地欢迎了他。叔叔特意领他去拜见了《日报》董事长,社会名流卢运启。第二天《日报》就在显著位置上发了一条消息,大标题是“著名小说《人生啊!》作者,青年作家塞上萧前日抵哈,并将于本报任职。”副标题是:“本报董事长卢运启老先生会见塞上萧,给以非常之勉励云云。”

    拥有大量读者的哈尔滨《五日画报》上也刊登了塞上萧的大幅照片。照片上的塞上萧叼着一个很大的烟斗,斜靠在一株枯树上,头发蓬散着,穿西服不系领带,衣襟敞着,眼睛微微眯缝着,作沉思状。如果研究过王尔德的人一看这照片,就知道他模仿的是谁了,照片也打上了王尔德的烙印。

    几天热闹过去,塞上萧到《日报》去上班,没到一个星期,他就受不了啦。每天按时上下班,趴在桌子上一天到晚看别人的稿子,去为他人作嫁衣裳。刻板的生活,劳累的工作,坐在那里表就像定住了一样,真成了度日如年。他塞上萧本是作家的材料,怎能干这样烦琐的工作?他也不需要那几十块钱的微薄薪水谋生,他需要多少钱,吉林两个叔叔从来都是满足供给的。所以一个礼拜刚过,他就向主笔叔叔提出坚决不干了。不但工作不干,连他叔叔家也不住了。叔叔待他本来非常好,婶子对他也极亲热,可是他不习惯那套有秩序的生活。他的叔叔简直像个标准钟,起床,吃饭,睡觉,甚至读书看报上厕所都有钟点。他塞上萧是个自由王国的公民,怎么能做时间的奴隶!

    在塞上萧坚决要求下,他首先从报馆退出来,接着又从叔叔家搬了出来,住进了花园街现在的住处。

    塞上萧当上了职业作家。

    《日报》上开始发表塞上萧的新作品。熟悉他的读者一看,都感到文字确实比以前美了,构思比以前巧妙了,只是内容空虚了,有的甚至是无病呻吟,玩弄词藻。

    在一首题名《夜空》的诗里,竟出现了这样的“诗句”:没了光芒,月去星藏,深夜啊,怅惘,凄凉!

    斜风细雨,凭窗仰望,夜空啊,迷迷,茫茫!

    下边还有好几段,都是这样没有任何内容,就像一位老人要与世长辞时发出的痛苦哀鸣一样。诗发表不久,就收到《日报》转来的一首诗,诗的作者叫“南方笛”。

    诗曰:塞上萧啊!不要怅悯,不要凄凉。

    天在头上,地在脚下,不会迷茫。

    夜空就是夜空,何必劳神仰望。

    奉劝君:莫学那犬儿汪汪叫,莫学那乌鸦把脖扬,赶快缩回头,伏身桌上,写些有益的篇章!

    南方笛敬献塞上萧塞上萧读完,几把扯得粉碎,用力摔进痰桶里。刚摔完,又觉得诗上的字迹有些眼熟,好像在哪里见过。急又走到痰桶前,往里一看,已经完全浸进脏水里去了。

    塞上萧又陷入了苦恼中,他有几天没有动笔写东西。一天晚上,他叔叔给他一张《娜拉》的戏票,是北方剧团在亚细亚电影院演的,让他去看,最好能给写篇评论。他不愿去,他在北平看过著名电影演员黎莉莉、谈瑛、郑君里演的《娜拉》,塞北的剧团怎能和上海来的名演员相比呢。但是他叔叔一定让他去,而且告诉他,这个北方剧团和《日报》是一个董事长,都是卢运启出钱办的。卢运启是一代名流,风流儒雅的名士,名士就爱办这样能出名的事业,要不怎能成为名士呢。叔叔一定要他去,他只好去了。他的座位在第五排正当中,是看话剧最好的位置。他开始确实没抱多大希望,幕布拉开以前,他昏昏欲睡地坐在那里。等到幕布拉开,娜拉从门外走进来,他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看,但没到半分钟,他的两只眼睛就全睁开了,而且越睁越大,越看越出神。这个娜拉真美呀!在她那俊美的鸭蛋形脸上,鼻子眼睛搭配得那么合适,浑身上下那么匀称,线条那么好看,简直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。前些日子他在一篇小说里还写过这样的话:“每一个漂亮的姑娘都是一幅画,而且是决不雷同的画。”那么今天这个演员,就是千万张画中最美的一幅了。

    简直可以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达。芬奇画的《蒙娜丽莎》相媲美了。她不仅是形象美,声音也好听,而且表演得也恰到好处。在塞上萧的脑子里,原认为北平那位电影明星演的娜拉,是个高峰,那鲜明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他的眼前,但被现在台上这位一比,便立刻黯然失色,襟袖无光了。

    第一幕的幕布刚一合上,他立刻跑出去买说明书。才人场时候他根本没想买,可是现在想买人家又不卖了。他几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厚着脸皮向人家要东西。他要了一张印得很粗糙的说明书,急忙一看,演娜拉的那个女演员叫柳絮影。他来到哈尔滨以后,曾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过这个名字,在画报上也看见过,甚至有一次坐电车还听见过几个中学生在热烈地讲着她,可惜那时自己却没往心里去。

    他又回到座位上继续往下看,越看越兴奋,如果说前一幕他感觉到的主要是柳絮影形象的美的话,越往后看他越感到她的精神美,内在美,她满脸正气,一尘不染,简直像个圣洁的女神。

    我们在欣赏一出好戏的时候,不是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吗?当那位主要演员乍一出台的时候,形象并不怎么好,甚至还有一些不足和缺陷,使你感到有些失望了,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,人物性格的形成,心灵的深人展现,越来越感到这位演员美。

    缺陷被弥补了,不足之处不见了,内在的美代替了表面的漂亮,心灵深处放出的光辉照亮了每个观众的眼睛。这时你便会感到评论一个人的美与丑,单凭外部形象来论定是不准确的。主要的依据还是内心世界,或是高尚的情操,或是肮脏的灵魂,都在内心深处掩藏着。当然演员还有不同之处,就是艺术的魅力。

    今天这位柳絮影是外在的美和心灵的美都同时展现出来,而且是相辅相成,相映生辉的。这就使塞上萧这位观众越看越感动,最后,当娜拉从“泥娃娃老婆”变成自觉的女性,起来撕破她丈夫海尔茂的假面具的时候,他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。

    戏演完了,塞上萧不由得拍手叫好,他感到这才是真正的艺术,真正的美!也只有这样的美才是最真实的,最有价值的,最感动人的,他真要为这戏写评论了,不,不是为这个戏,而是为这个演员。

    塞上萧不由自主地走进了后台,他来后台干什么?他自己也说不太清楚。他不认识这个剧团里任何人,他的名字人家可能知道,但是又不好自报家门。像一般人递个名片,自己又不习惯。刚进报馆的时候,叔叔给他印过一盒名片,上写:《北方日报》文艺副刊编辑、作家塞上萧。他因有自封作家之嫌,从来没用过。现在更不能用了。他就这样一个人空着手进了后台。后台里灯光不大亮,还有股潮湿气。

    幕布才拉上不久,有些人正在整理道具,移动布景,人来人往很乱。有的演员一边走一边往脸上涂卸装油,脸上一条红一道黑的,像小鬼。

    塞上萧试探着往前走,竞没有人来问他。那是个只重衣裳不重人的时代,尤其在戏园子这种地方。塞上萧虽然不太讲究穿戴,甚至有些不修边幅,但是他的西装总是最好的进口料子的,不用经常烫也是笔挺的。能穿得起这样西装的人,当然有些来历了。

    塞上萧从布景片子后面走过去,来到了一个小化妆室门前,门半开着,屋里通亮。他站在门前往里一看,柳絮影正坐在一面大镜子前,从头上往下拔鬓角上的一朵小花,一边拔一边对身后的几个人笑着。在她靠背椅的后边,站着五六个不同年龄、不同装束的人,有穿着最讲究西服的青年,也有穿长衫的中年人,甚至还有一个挂着警尉肩章的警察。他们都向柳絮影笑着,说着,那个穿西服的青年把柳絮影刚从头上拔下来的小花~下抓在手里说:“送给我做纪念吧。”他的手才抓着小花,几只手同时伸过来了,大家抢着,笑着,闹着。正在这时,一个仆役打扮的人,从塞上萧身旁一挤,急匆匆走进化妆室,对柳絮影躬着腰说:“柳小姐,滨江警备司令部李司令大公子的车在外边等着您,请您到宴宾楼去吃夜宵。还有……”

    柳絮影一皱眉,手一挥说:“你告诉他们,我今天晚上不舒服,哪也不去。”

    仆役忙笑着说:“那怕不大好,柳小姐……”

    这时,忽然从塞上萧身后传来一阵急促杂沓的脚步声。塞上萧一回头,只见有三个人直向这个化妆室奔来。为首的一个约莫有三十左右岁,高个,赤红面子,一脸疙瘩,穿一套深绿色的西装。后面紧跟着两个像马弁一样的随从,崭新的军装,十字花的武装带,屁股后面都挎着匣子枪。这三个人一阵风似的走过来,塞上萧忙将身往旁边一闪,为首那个昂首阔步地走进去,门砰的一声关上了。那两个随从一边一个,像二鬼把门似的站在门旁。

    门,关得严严的,塞上萧觉得鼻子一酸,心口像被谁打了一拳似的难受。他一转身跑出了后台,跳上一辆人力车,很快地回到了花园街宿舍,饭也没吃就蒙头倒在床上。

    塞上萧没有写剧评。但却产生了写剧本的冲动。

    后台那短促的一瞥,给他造成了一个强烈的印象,想不到在前台那样圣洁的柳絮影,回到后台却是那样放荡,这使他心里在一时之间很不好受。他从没接触过女演员,现在他似懂非懂地在想:戏子,戏子就是演戏的,在前台那一切都是装出来的,装得越像戏就演得越好,甚至可以使那么放荡、糜烂的女人装成头上放出灵光的圣徒,大概这就是她们的本事,她们的表演才能吧。

    但是过了一段,他又有些怀疑自己的判断是不是公允?说她放荡吧,她也只是在从鬓角边摘花时对那些人笑了笑,至于那些人抢那朵小花,总归是那些人的事呀;说她糜烂吧,并没有看见她有什么不堪的行为;说她投身于有权势的汉奸公子吧,她却向仆役挥手拒绝了……

    这一切搅得他思想很混乱,甚至很头痛。他想不去想它,但是不行,这个柳絮影竟好像在他脑子里生了根,挥之不去了。

    想来想去,他忽然想出了一个办法:他要写个剧本请她演。她在后台究竟怎样,只凭那一瞥,是判断不清的。但在前台她是出色的,迷人的,有艺术魅力的,就发挥她这方面的才能吧。

    王尔德的剧本已经风行全世界。塞上萧曾精心研究过他的《理想的丈夫》、《少扇子》和《一个无足轻重的妇女》等名剧。有些被人传诵的俏皮台词,名言警句,他差不多都会背了。他从前就曾经有过写剧本的念头,现在由于柳絮影的出现,这念头变成了创作上的冲动。他决定用自己那本《人生啊!》为主要故事线索,写一出婚姻、恋爱、自由的剧本。

    塞上萧夜以继日地写上了。由于他有自己悲痛的经历,深刻的感受,所以写的时候竞冲破了那“唯美主义”理论的束缚,出现了现实主义的色彩。王尔德也有过这种情形。写作中出现的现象,有时是特别复杂的。

    塞上萧的四幕话剧《茫茫夜》写出来了。他叔叔领着他去找了卢运启,得到了这个老头儿的支持,剧本交给北方剧团排演了。